由中國電子學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主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于8月8—12日在北京舉行。十年來,世界機器人大會見證了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精彩發展歷程,成為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和技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8月2日,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世界機器人大會推動機器人產業在四個方面實現了新突破,助力我國和全球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機器人產業實現四方面突破
徐曉蘭表示,十年來,世界機器人大會已成為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創新引領盛會”“產業促進盛會”“應用推廣盛會”“國際合作盛會”,推動機器人在四個方面實現了新突破,成為機器人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的推動者、參與者和見證者。
一是科技創新突破。2024年,我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2/3。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由十年前的嚴重依賴進口,到如今已形成豐富的自有產品譜系。機器人大模型、智能協同控制、人機交互、多模態感知等核心技術不斷突破,運動能力顯著增強,通過AI控制算法的優化,國產機器人可實現毫秒級動作響應,穩定性、靈活性、連貫性持續提升。人形機器人由十年前的簡單肢體控制,到如今擁有了聰慧的“大腦”、敏捷的“小腦”、靈活的“肢體”,用上了國產無框力矩電機、空心杯電機、行星滾柱絲杠等核心零部件。此外,我國機器人標準工作體系初步構建,中試、檢測、認證等服務體系加速布局。
二是產業發展突破。我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地位持續鞏固。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由2015年的7.0萬套增長至2024年的30.2萬套,連續12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機器人生產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由2015年的3.3萬套增長至2023年的55.6萬套,服務機器人產量為1051.9萬套,同比增長34.3%。北京、上海分別成立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廣東、浙江、安徽、四川、湖北等地均成立省級機器人創新中心,集聚區域產業優勢力量,推動技術共享與聯合攻關。機器人整機企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零部件企業配套發展,形成大中小協同、上下游聯動的良好生態。自年初以來,隨著人形機器人頻頻火爆出圈,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訂單爆滿,彰顯了這一領域的廣闊發展空間。
三是應用場景突破。工業機器人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71個行業大類、236個行業中類,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服務機器人在家用服務、倉儲物流、商用服務、養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的滲透率顯著提升。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廠商在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出貨量占比高達84.7%,規模優勢明顯。國產割草機器人、噴藥機器人等農用機器人在全球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特種機器人在大科學工程、重大基礎設施運維與深海探測、應急救援、礦山、民爆、電力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性、靈巧性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整體水平處于全球第一方陣,形成中美兩強格局。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機器人的高階形態和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作為芯片、傳感器、人工智能、機械、材料等諸多技術集大成者,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又一顛覆性產品,在家政服務、生產制造、倉儲物流、邊防海防、教育醫療等場景發揮重要作用,拉動新消費、催生新產業、擴大新就業,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四是國際合作突破。大會為全球機器人領域專家學者、企業家提供碰撞思維、凝聚共識、貢獻智慧的平臺,積極助力機器人領域擴大開放、深化合作。大會的國際支持機構已從首屆的12家增加到本屆的28家,參會國際及港澳臺嘉賓由首屆的10余位增加到本屆的80余位。今年,有300人海外團組參會觀展,新加坡、東盟、尼泊爾、喀麥隆等團組將發布機器人應用場景和合作需求。世界機器人大賽將有來自全球近20個國家的6000余支賽隊10000余名精英賽手同臺競技。由中國電子學會牽頭發起成立的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已吸納35家會員單位,覆蓋全球10余個國家和地區。
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三大作用
世界機器人大會如何助力全球機器人產業和我國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徐曉蘭認為,大會十年來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發揮了三個重要作用。
一是大會成為全球機器人發展的“風向標”。在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機器人已成產業發展顯著趨勢的當下,學會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努力將大會打造成全球機器人領域創新引領、產業推動平臺。十年來,世界機器人大會累計召開200余場論壇,邀請2200余位專家做主旨報告,吸引近170萬人次現場參會、2億多人次在線觀看學習、1400余家企業參展,發布《人形機器人十大趨勢展望》等數十項成果及近千款新品。為全球機器人領域專家學者、企業家、廣大科技工作者打開一扇了解國際科技動向、洞察產業發展趨勢的“窗口”,對激發創新活力、加快創新步伐、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大會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十年來,大會圍繞應用場景、投融資對接、產教融合、新品發布、項目路演等主題,深挖場景需求,對接上下游鏈條,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機器人生產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由2015年的3.3萬套增長至2024年的55.6萬套,服務機器人產量由2020年的662.3萬套增長至2025年的1051.9萬套。無框力矩電機、空心杯電機、行星滾珠絲杠等核心零部件已實現國產化,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大幅提升。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性、靈巧性等實現重大突破,整體水平處于全球第一方陣,產業規模將實現爆發式增長。今年,新加坡、東盟、尼泊爾、喀麥隆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慕名參會,發布機器人應用場景需求和合作需求,有力推動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三是大會成為深化開放合作的“橋頭堡”。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大會銳意進取、主動作為,積極拓展對外交流合作渠道。國際支持機構從首屆的12家增加到本屆的28家,包括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美國機器人工業協會、歐洲機器人協會等。參會國際及港澳臺嘉賓由首屆的10余位增加到本屆的80余位。今年世界機器人大賽將有來自全球近20個國家的1萬余名精英賽手同臺競技。此外,由中國電子學會發起成立的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會員已覆蓋全球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5家單位。
文章來源: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