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剛從WAIC回來,投資人王晟就帶隊去了加速進化考察——這是他投資的第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剛剛獲得年內第二輪融資。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賽道持續升溫。搜狐科技不完全統計,年內約80家公司宣布融資,多家公司廣積糧,典型如智元半年內四次融資,合計披露金額至少150億元。
擔任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的王晟,也是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這家機構專注早期天使投資,先后投出云深處、加速進化、松延動力等多家公司。
王晟告訴搜狐科技,這波機器人熱潮可追溯到23年春天之后,而他很快就意識到,不僅本體重要,智能更加重要。于是,他又先后投了自變量、千訣科技等公司,具身智能也火了起來。
巨頭們也沒閑著。除擁有200人自研團隊的字節,大廠們從外賣戰、AI戰,打到了具身智能領域,BAT、美團、京東、螞蟻均頻頻出手。
和兩年前的大模型熱潮相似,王晟感受到,這波熱潮,投資人也有著明顯的FOMO(錯失恐懼癥)情緒。但區別在于,大模型窗口期很短,巨頭入場后初創公司機會很少,而現在這波機會比大模型大100倍。
不久前,宇樹開啟上市輔導,智元收購的上市公司市值暴漲10倍,更是讓市場振奮。他認為,目前是最好的上市和融資窗口,再加上政策利好,企業都想快速資本化。
這些都發生在今年3月底、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給機器人“潑冷水”之后。當時他表示,正在退出一些具身智能項目,認為市場共識高度集中,商業化也不清晰,引發行業爭議。
“這兩家企業上市,有可能繼續把一級市場的熱情再往上拉。”王晟表示,朱嘯虎退早了,早早從松延動力退出少賺了很多錢。他判斷,這波熱潮可能到明年下半年出現轉折點。
不過,朱嘯虎有一點說得并沒錯,就是商業化的問題。王晟認為,人形機器人本體公司,短期內會有幾個億的出貨,但要賣幾十個億,還是很難。
搜狐科技了解到,宇樹和云深處去年都實現數億元的營收。王興興此前透露,宇樹的年度營收已達10億元,但依然認為人形機器人還沒有到大批量應用的階段。
目前,機器人本體的供應鏈已經趨于成熟,而具身智能的技術路線還存在分歧。在王晟看來,今天大腦的發展速度遠超小腦,今天這一波AI范式只賦能到了大腦,而小腦和大模型沒有關系。
“這是大家覺得未來兩三年不太可能做出來好用的具身智能(小腦)的原因,它現有的技術范式可能都會被拋棄。”王晟說。
以下是此次對話精編:
現在是最好的上市和融資窗口
搜狐科技:今年機器人愈發火熱,企業密集融資,甚至好幾輪,受哪些因素推動?跟大模型有多大關系?
王晟:這一波熱潮大概是23年春天之后,黃仁勛跟馬斯克都在不斷忽悠大家去搞人形機器人,國內資本市場也關注起來。但到了23年下半年,我判斷要重點投具身,所以去年初又通過水木清華校友基金(英諾是其LP)投了自變量機器人。
然后,部分投資人也意識到這波最重要的不是人形機器人的本體,而是AI。人和人之間的硬件差異有多大?沒多大,但博士跟小學生能做的事情差別很大,差距就在智能上。
所以有沒有大模型,都會往具身智能去投,但大家都認為,這一波的AI技術范式和發展,能對機器人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搜狐科技:最近兩家頭部企業,宇樹開啟上市輔導,智元收購上市公司,您怎么看這些動作?
王晟:最主要就是為了快速資本化。產業內普遍認為這一波機器人實際落地還是有挑戰的,讓它去干活,不是說兩三年就能實現。
現在資本情緒在這,市場熱度在這,目前是能看到的最好的上市和融資窗口。預構的故事一定會在某個階段往下走,不會再有資本高點,而且做收入和利潤的挑戰也比較大。
搜狐科技:以前可能要到D輪、E輪,甚至F輪才有可能上市,宇樹剛到C輪就上市,為什么這么著急?
王晟:我覺得所有企業都是著急的。核心是兩個問題,第一是能不能上,有沒有條件上。今天這波主要是政策利好,沒有那么高的收入和利潤要求,這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所不具備的。
第二,這些企業為什么急于上市?它們很難在未來的兩三年內產生真正的價值落地,創造比較大的收入或利潤,或者出現比較大的應用場景。
現在或未來一年都是在所謂Gartner曲線上期望的巔峰,這個巔峰最值錢。所以應該現在就去上市或融資,等跌下去再融資就很難了。
搜狐科技:跟宇樹直接上市不同,智元花20多億收購了一家上市公司,是不是挺意外的?投資人如何退出?
王晟:未來可能就是借殼,后面肯定要定增融資。原來的公司可能值五六十億,裝進來之后就值兩三百億,然后再做定向增發,就是一筆大融資,現在花二十多億是很劃算的。(注:智元收購的上緯新材股價已累計上漲超10倍,最新市值超370億元)。
這比傳統的流程上市會更快,確實也挺讓大家意外。原來沒有見過這種操作,也很少有公司很快融這么多錢。它成立時間太短,不具備上市的條件,但市場情緒在這兒,它能做這種操作。
這波機器人機會是大模型的100倍
搜狐科技:兩三年前那波大模型,大家都有FOMO的情緒,這波機器人熱潮中這種情緒明顯嗎?
王晟:當然有了,但有點區別。上一波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從ChatGPT發布,窗口到23年的5月份就關閉了,沒投進去就沒入場券了,大多數投資機構連認知都沒有,都來不及FOMO。
當時做大模型是超級共識,大廠都會去做,創業公司只有在共識形成前做事,才有可能活下去。
這一波機器人從23年下半年到今年,大家有充分的時間去學習、了解、認知、下注。這個領域也不是高度收斂,現在融到錢的機器人公司不少于100家,市場可能是高度增長。
機器人未來扮演的就是人的角色,人有多少職業,有多少分工,有多少功能,就可能產生多少種不同類型的機器人。這對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說,機會比大模型要大很多,可能大100倍。
搜狐科技:最近極智嘉、云跡,包括英諾投的天使輪項目鎂伽等上一波熱潮中的公司紛紛上市,傅里葉智能和云鯨也拿了新的融資,是不是也受這波熱潮影響比較大?
王晟:這是趕上窗口期了,國家也在鼓勵這個方向。但我覺得市場也不傻,都知道這些企業跟現在這些企業不太一樣,大家會辯證看待。
上一波機器人主要是自動化設備,這一次是人形,未來目標是要像人去做很多事。另外,過去機器人都沒啥智能,現在都要加上智能。所以這要分開來看,不是說機器人就都狂熱買單。
搜狐科技:您預計這波熱潮還能持續多久?轉折點會發生在什么時候?
王晟:如果不是這兩家企業(宇樹、智元)要上市,行業已經在往下走,不是斷崖式的,而是慢慢降溫。但這兩家企業上市,就會帶一波情緒,有可能繼續把一級資本市場的熱情再往上拉。
我覺得可能到明年下半年會有轉折點,有比較大的可能往下走。到明年,大家再怎么講故事,做視頻、發Demo都沒啥用,要看在哪些場景能干什么事。
AI大模型技術只覆蓋到了大腦
搜狐科技:去年部分投資人才開始關注具身智能,今年不少公司也融到錢,您怎么看這個方向的機會?
王晟:去年四五月份,少部分投資機構意識到這個方向,今年春節后成為比較熱的方向。我投了自變量之后考慮說,人的大小腦是分開的,機器人是不是應該大小腦也分開,所以又投了做大腦的千訣科技。
我們認為大小腦可以解耦,就是可以把大腦和小腦通過一種方式連接在一起,讓他們共同發揮作用。除了人形機器人需要大小腦,很多自動化設備都需要去升級智能。
搜狐科技:現在有些企業想做平臺公司,也有企業聚焦本體,或具身大小腦,未來會朝著更加分工的趨勢去走嗎,還是說更多企業選擇自研?
王晟:形成一個完整的機器人構型之前的所有東西都是供應鏈,比如電機、關節、靈巧手、視覺模組等。做機器人的公司,供應鏈原則上不應該自己做,一定是社會分工效率才高,成本才優,質量才優。
當本體構建完畢,具身智能的操作軌跡,跟本體非常難解耦。換句話講,所有做本體的企業和所有做小腦的企業都無法解耦,本體和小腦一定得掛在一起。但大腦可以跟小腦和本體解偶,少只手,該怎么規劃,可以在腦子里想清楚。
搜狐科技:所以如果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想要打造更好的能力,是不是應該自研大小腦?
王晟:必須要訓自己的小腦,否則沒有第三方能提供一個很好的小腦讓自己的機器人去很好地操作,但可以采用第三方的大腦。
如果做小腦,也必須自己去做本體,否則沒人會買你的小腦,因為它沒法匹配本體。同時,小腦也賣不出去,賣不上價,只能去做本體,所以市場上做小腦的企業都在做本體。
搜狐科技:不少企業都在做大小腦,王興興說大家都在等待好用的大腦,這塊技術難在哪?
王晟:今天大腦的發展速度遠超小腦,大腦是基于大模型,小腦和這波大模型沒有關系,底層的技術原理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為什么大家覺得未來兩三年根本做不出來好用的具身智能(小腦),它不是站在了這一波大模型的技術范式基礎之上,只是蹭了這一波的熱度。現在做的跟小腦相關的技術范式都有可能被拋棄,最后大概率是用新的技術。
“朱嘯虎退早了”
本體和大腦更可能商業化
搜狐科技:今年三月,朱嘯虎說退了機器人項目,認為市場高度集中,商業化也不清晰,您怎么看?
王晟:他退的是松延動力,金沙江創投是在我們之后投的,然后又早早賣掉,估值沒漲多少。現在這家公司的估值比他投的時候漲了快10倍,相當于損失了很多錢。
搜狐科技:您覺得他退早了嗎?
王晟:對,他不是科技投資人,但他講的是對的,現在落地還是比較難的。
搜狐科技: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難可能是行業共識,您覺得目前行業的非共識是什么?
王晟:共識很簡單,就是做人形機器人和做具身智能,未來肯定是對的。非共識,我覺得業內真正了解這個產業和技術的人,認為落不了地,核心圈子外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很快能落地。
還有非共識就是,用什么技術路線,是用VLA、強化,還是Diffusion Policy(擴散策略,一種基于概率的機器人動作控制方法)、視頻預測,以及做哪個應用場景,包括數據這塊,是用遙操數據,動捕數據,合成數據,還是仿真數據,互聯網視頻數據,大家看法都不一樣,所以核心圈子里面沒有共識。
搜狐科技:很多企業說下半年會有上百臺,甚至是上千臺的訂單,感覺會迎來一波量產,您對商業化是怎么判斷的?
王晟:做人形的本體公司,會有一定規模的出貨,頭部公司一年賣幾個億,未來一兩年沒問題,比如松延動力現在已經有兩千訂單。但未來要賣幾十個億,還是很難。此外,做大腦的可能會有收入,但小腦企業是賣不動AI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