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美國好萊塢全球首家特斯拉餐廳的機器人在服務。(視覺中國)
圖片說明:9月9日,極飛無人車在北京平谷峪口鎮果園噴灑農藥。(受訪企業供圖)
圖片說明:人形機器人被認為是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圖為7月2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演示的人機協同作業。(視覺中國)
圖片說明: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展示的智能眼鏡產品。(視覺中國)
編者的話:具身智能正掀起一場跨越汽車、制造與互聯網等產業的融合浪潮。無論是坐擁先進產業鏈的行業巨頭,還是在細分領域“初出茅廬”的初創企業,都紛紛“跨界布局”。這既是為了搶占新的增長曲線,也是在人工智能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賽道上卡位謀篇。然而,諸多挑戰仍橫亙眼前,參與具身智能的平臺與企業,在未來生態下將呈現何種格局尚未露出端倪。在采訪中,行業人士表示,這場競賽沒有既定模板,唯有持續試錯、深耕場景者,才能穿越迷霧,抵達真實的產業未來。
為企業“跨出”嶄新增長曲線
“具身智能的核心,是靠 ‘身體’與環境交互產生智能,形成感知、決策、行動的閉環——就像人學游泳不能只在岸上練習,必須下水?!鼻迦AMBA具身智能俱樂部主席、探月具身智能創始人王明玥表示,具身智能是涵蓋硬件、軟件、算法的“系統級”智能。2025年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最受關注的應用形態,已在智能制造的多個領域投入應用。
汽車產業被視為具身智能技術最重要、最具潛力的的應用領域之一。在9日開幕的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上,中國新能源車企小鵬攜旗下已進入工廠實訓的智能人形機器人IRON“鐵人”亮相,引發關注。從小鵬汽車了解到,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行業逐步達成這樣的共識——自動駕駛領域與機器人在技術方面有極高的同源性,自動駕駛所依賴的物理世界大模型,以及人工智能基礎能力,都可復用到機器人領域。
今年7月,香港科技大學與比亞迪成立具身智能聯合實驗室,比亞迪將于未來數年投入數千萬港元支持實驗室運營,聚焦機器人技術與智能制造的前沿研究。
作為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人形機器人的硬件迭代與成本控制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焦點。瑞典信息技術巨頭??怂箍倒狙邪l的人形機器人AEON,已經在汽車和航空航天等領域進行應用測試,主要執行操作作業、檢測巡檢、現實捕捉、作業輔助等任務。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華區商務運營事業群總裁詹亞南告訴記者:“我們預感到人形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與物理世界融合的關鍵載體,正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核心競爭領域?!?/span>
而一些尚未參與研發具身智能技術的制造業巨頭,已經和機器人企業進行了廣泛合作。今年6月,德國制造業巨頭博世集團旗下市場化投資平臺博原資本與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宣布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博銀合創”。公開報道顯示,新的公司將專注于復雜裝配、智能質檢等核心制造場景,研發靈巧型機器人,推進具身人工智能在工業端的規模化落地。
互聯網巨頭也是積極投身具身智能產業的“弄潮者”之一。在上月舉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京東發布“智能機器人產業加速計劃”,官宣將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投入超百億資源。此外,京東還宣布推出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目前已有包括陪伴、教育和產業等領域的數十家頭部品牌接入。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劉少山告訴記者,無論是機器人公司、汽車制造商,還是互聯網巨頭,都在積極進入具身智能賽道。這其中有短期和長期兩層邏輯。短期來看,具身智能市場的想象空間遠大于汽車行業,企業一旦官宣布局,往往就能迅速抬高資本市場的預期和估值。長期來看,新能源智能車與具身智能機器人的供應鏈與技術棧存在高度重合,從電機、傳感器到算力平臺,幾乎可以共享研發成果和規模效益,因此跨界進入不僅合理,而且有助于降低成本、加快技術迭代?!皬母顚哟慰?,企業的動力還在于戰略卡位,具身智能被普遍視為人工智能走向物理世界的關鍵方向,誰能率先占領高地,誰就可能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賽迪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鐘新龍對記者分析說,當前各方入局具身智能產業的主要目的和心態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一是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搶占未來產業入口。具身智能被視為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下一個萬億級的顛覆性智能終端。二是技術驅動的戰略防御與生態卡位。在人工智能時代,技術迭代速度極快,任何一家企業都面臨被顛覆的風險。布局具身智能,既是看好其未來,也是一種戰略防御。三是產業升級與降本增效的內在需求。尤其對于汽車等制造業企業而言,引入具身智能(特別是人形機器人)是推動工廠智能化、柔性化生產,解決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人口結構變化挑戰的重要途徑。
“跨界”,要跨過哪些難點?
然而作為當下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具身智能的落地還需要跨越諸多障礙。2013年創立的極飛是國內農業無人機龍頭企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槚欽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年能接觸到跨界做具身智能的各行各業的企業,但在他看來,就農業領域的具身智能來說,還是有相當的門檻。
門檻之一是“數字農業基礎設施”。龔槚欽解釋稱:“簡單說就是‘高清農田地圖’,極飛剛進入農業領域時,國內農田沒有導航網絡,更無法知悉田間地頭都屬于哪戶人家。我們是比較早把北斗IT導航引入中國農田、在全國建立自營基站的民營企業,理論上只要建立1000多個基站就能覆蓋中國大部分農田,現在我們已經建了2000多個,可以做到無人機、無人車以及未來各種無人農田機器人,只要通電開機就能夠連上北斗導航,在農地里工作?!?/span>
龔槚欽告訴記者,極飛十幾年來都將精力投入在智慧農業上,積累農田數據,打磨農業大模型?!拔覀円苍陂_發一些農業專業模型項目,比如對果樹病蟲害的識別、旱情的監控等,通過多年極飛作業過程中采集的農田數據,來解決農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span>
智能穿戴作為近年來與具身智能協同演進的產業之一,其產品的發展一直在軟件與硬件兩方面同具身智能協調融合。智能眼鏡企業亮亮視野首席運營官婁身強告訴記者,以智能眼鏡為代表的智能穿戴設備與具身智能本質上是兩條并行發展的技術路徑,前者聚焦于“人體機能延伸”,后者則致力于“機器主體進化”?!叭绻匀梭w器官作類比的話,智能眼鏡如同增強視力和大腦‘算力’的工具,通過強化視聽、信息處理提升人類的感知能力;而具身智能則需具備完整感知、行動、學習閉環?!眾渖韽姺治龇Q,從當前行業現狀來看,智能穿戴領域雖然尚未與具身智能完成深度融合,但未來將會是具身智能產業的重要參與端。
“從技術維度分析,現有智能眼鏡雖已實現基礎感知(如環境數據采集)與學習能力(如端側AI模型訓練),但產品在行動層面依然完全依賴人體,相比具身智能的要求,還缺乏自主位移能力。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局限性導致其產品設計無需考慮電機驅動等動力模塊,而是專注于人機交互優化——如何通過視覺顯示、語音交互等方式將信息高效賦能給人。”婁身強表示,目前各家智能眼鏡產品研發重心始終圍繞信息呈現的沉浸感與交互自然性展開,而非機械結構的開發。
總部位于深圳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生境科技主打由空間生成技術賦能具身智能訓練,公司聯合創始人莊子揚告訴記者,當前具身智能發展的核心瓶頸在于數據質量與多樣性不足,傳統依賴實體場景采集或合成數據的方式存在成本高、真實性差等問題。通過空間生成技術,使人工智能生成無限逼近真實的3D虛擬場景,為機器人訓練提供標準化、可復用的數字環境。“以家居場景為例,我們公司生成的虛擬廚房不僅包含毫米級精度的空間布局,還能模擬不同光照條件下的材質反射效果,這就為機器人執行取物、避障、送達等復合任務提供逼真訓練場域。”
在采訪中,不少從業者告訴記者,從具身智能的行業特性來看,其發展之路并不依靠某一個“單點技術”的突破,而是多層次、多環節的軟硬件復雜系統整合。例如,要讓機器人真正具備與人相似的智能,需要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感知的深度融合,也需要算法與傳感器、電機、算力平臺等硬件的緊密協同。“正因為如此,具身智能不可能依靠單一公司獨立完成,它更像是一項全鏈條的產業協作工程?!眲⑸偕礁嬖V記者,在這一過程中,成熟的巨型技術企業擁有更大的機會。例如汽車制造商有強大的動力系統和生產規模,互聯網公司掌握大模型和海量數據,芯片與傳感器企業則能提供底層支撐,這些力量的結合正在形成優勢互補。
劉少山認為,發展具身智能的過程中,困難會比以往任何一次技術周期都要多。這些問題意味著行業必須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下前行。劉少山表示:“事實上,越是頻繁摔倒、不斷試錯的企業,反而越能積累經驗、展現生命力。與過去不同,這一次沒有像特斯拉這樣的美國公司為我們提前打樣,中國企業必須自己在前面沖,自己探索、自己蹚路。這既是壓力,更是難得的機會。只有在經歷足夠多的錘煉后我們才能形成真正屬于中國的具身智能體系?!?/span>
世界各地“跨界”方式有所不同
今年3月,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預言,十年內人工智能或超越最聰明的人類;數十億臺人形機器人將遍布社會;自動駕駛將取代九成出行。他提出,未來五到十年內人類面臨“機器人末日”的概率在一到兩成之間。當前,美國主要的科技企業紛紛布局具身智能產業,憑借各自特色打造競爭優勢。
馬斯克旗下公司特斯拉原本在電動汽車領域占有重要位置,但市場對特斯拉的關注焦點已從電動汽車轉向其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分析認為,特斯拉在硬件與人工智能技術上的整合能力,使其在解決困擾機器人行業的供應鏈瓶頸和制造難題方面具有潛在優勢。同時,其與SpaceX和由馬斯克創立的xAI公司的關聯,可能使其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根據最近的視頻,特斯拉擎天柱機器人現已搭載xAI人工智能助手Grok。
除了以硬件技術優勢跨界的企業外,以英偉達為代表的計算平臺企業也在推進具身智能競爭。在今年的GPU技術大會上,英偉達宣布其最新的Isaac GR00T N1基礎模型正式推出。這一開源、預訓練且可定制的模型,目標在于加速人形機器人的開發與進化。而知名人工智能企業OpenAI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選擇分散的投資策略,其曾與機器人初創企業Figure AI合作。但同時OpenAI也是挪威機器人初創企業1X的主要支持者。有消息稱,OpenAI可能也在研發自主人形機器人硬件。
企業跨界入局具身智能和機器人賽道在韓國亦有發生,但集中在巨頭企業。韓國汽車巨頭現代汽車集團2021年6月收購了美國知名機器人企業波士頓動力80%的股份,計劃2025年內將人形機器人產品“Atlas”投入現代汽車生產工廠。今年初,韓國電子巨頭LG宣布收購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機器人初創企業Bear Robotics的額外30%股份,使其獲得該公司51%的多數股權。LG計劃將Bear Robotics與其商用機器人部門整合,以強化其家用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業務。
韓國媒體“HelloT”網站報道稱,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核心技術之一,韓國政府去年將人形機器人指定為國家尖端戰略技術。今年4月,以到2030年實現韓國型人形機器人商用化為目標的產學研聯合體“K-人形機器人聯盟”成立。該聯盟將與首爾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等國內主要大學攜手,推進開發相當于機器人“大腦”的公用人工智能模型和核心零部件。
歐洲也有許多企業跨界開發具身智能。除了ABB、KUKA等傳統機器人企業外,汽車、消費等行業也有企業入局。例如,德國寶馬集團與美國人形機器人企業Figure合作,在寶馬美國工廠試點人形機器人裝配汽車零部件。此外,英國在線零售商奧卡多宣布收購兩家美國機器人公司Kindred Systems和Haddington Dynamics。該公司技術部門首席執行官詹姆斯·馬修斯表示:“我們十年來持續投資自主機器人和分揀技術。此次收購關乎我們如何加大投資力度,更高效、更快速地拓展業務?!?/span>
英國科技媒體“國家技術新聞”網站此前報道稱,歐洲地區的具身智能開發特點在于聚焦特定領域。英國的Neural Foundry公司為工業環境打造自主機器人。瑞士的Resmonics公司則使用環境人工智能和傳感器來實時監測呼吸風險,并通過預測分析來支持工作場所的健康管理。挪威的Zygizo公司提供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雪水當量檢測工具,通過實時數據和危險報警來優化水電、洪水預測和高山基礎設施。
“少數超級巨頭+大量應用型企業”的未來生態?
“展望未來,具身智能的商業潛力遠不只局限在制造業、服務業或探索領域,它將以顛覆性的力量深刻改造幾乎所有行業,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商業機會。”劉少山認為,從工廠里的智能助手,到家庭護理和教育陪伴,再到交通、醫療和災害救援,具身智能會逐步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未來社會的常態,將是人與機器人共同生活、協作與成長。誰能率先適應這種共生格局,誰就能在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動權?!?/span>
在展望未來智能穿戴與具身智能協同的可能性時,婁身強向記者描繪了兩大潛在融合場景:其一是在移動場景中充當“信息中轉樞紐”,例如通過智能眼鏡實時傳遞機器人視覺信息,實現人對具身智能的遠程操控;其二是在虛實融合領域建立數據橋梁,利用AR(增強現實)設備將虛擬訓練場景與現實任務精準對位。在他看來,智能穿戴設備天然具備“人機共生”屬性,能夠解決具身智能在交互實時性、指令精細化等方面的痛點,這種互補性或將推動二者在工業巡檢、醫療輔助等場景率先結合。婁身強表示,包括他的企業在內,行業內很多公司的戰略選擇正在踐行上述行業趨勢判斷。
劉少山判斷,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少數超級巨頭+大量應用型企業”的生態模式——巨頭掌握上游的核心算力、傳感器、執行器等關鍵環節,應用型公司則依托開放的底層平臺在各行各業創造豐富多樣的場景價值?!皩τ谥袊裕@既是推動標準走向全球的重大機遇,也是我們從制造大國邁向創新強國的必由之路。”
在此前舉行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以傅利葉智能的GR-1、優必選的WalkerS為代表的一批國產人形機器人進行了令人矚目的動態演示,成為全場焦點。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隨著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進程加速和規?;a效應的顯現,人形機器人的硬件成本有望在未來3至5年內進入一個關鍵的下降通道,為其在工業制造、物流倉儲等領域的率先應用掃清障礙。
對于具身智能產業的發展格局,莊子揚表示,當下和未來的一段時間,整個行業會呈現“硬件趨同、軟件為王”的態勢。隨著中國供應鏈水準不斷提高,消費電子供應鏈逐漸成熟,具身智能領域中的人形機器人硬部件,如傳感器、機械臂等將逐漸變為通用組件,真正的競爭壁壘將出現在軟件算法層。
鐘新龍則認為,最終的跨界競爭將形成一個更加復雜和動態的“平臺生態”格局,會出現少數幾家“平臺型巨頭”。這些企業可能來自當前的互聯網巨頭或在具身智能時代誕生的新巨頭。它們的核心競爭力將是打造具身智能的“操作系統+大模型大腦”。它們通過開放平臺,為海量的硬件制造商和應用開發者提供核心的軟件和AI能力,通過生態獲利。此外,將繁榮一個龐大而專業的“零部件與解決方案”供應商層。圍繞在平臺巨頭周圍,會有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產業鏈。而整機制造領域將呈現“品牌化”與“差異化”競爭。
莊子揚表示,目前行業的火爆也誕生了一些“偽需求陷阱”,例如過度追求人形機器人形態而忽視應用場景的復雜性,這就需要企業和投資機構甄別出“炫技花活”與“場景化技能”之間的差別。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盡管當前具身智能概念火熱,但實際應用的局限依舊明顯。當前很多具身智能技術存在“炒作”,企業扎堆投入卻普遍面臨虧損困境。劉偉建議,具身智能融合要注重構建“分層智能”體系,注重根據不同場景需求配置適宜技術層級,切實落實中央對“人工智能+”行動提出的“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